坚持创新驱动、唯实惟先,学科建设开启新篇章
2024-07-10

       

       第四次党代会明确了全校工作的发展思路和总体要求,提出了办学治校“八大工程”,擘画了加快建设国内一流应用型大学的壮丽蓝图,为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指明了方向。2024年作为实现学校“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和落实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精神的开局之年,学校上下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围绕应用型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贯彻落实‘一三七一一’工作思路,坚持谋新篇开新局,各项工作不断取得突破,稳步提升了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打造特色,学科梯队日渐成型

学校依据学科建设基础和发展态势,对标山东省高等学校高水平学科建设标准,遵循“强化特色、扶持交叉”的原则,坚持分层建设、分类发展,以发展性评价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构建“重点建设、接续培育、储备支持”梯次分明的“雁阵式”应用型学科体系。根据学科建设目标定位和发展需求,学校制定了《学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实施《学科交叉团队培育办法》,形成了机械、电子信息、农业、数字经济、材料与化工5个高水平学科建设群,建立校、院、学科、团队四级学科建设组织体系,推动教学院部以问题为导向,强化学科工作组织和对标对表建设。

强化合作,重大项目不断突破

学校聚焦国家、山东省重大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紧围绕学校发展总体目标,强化有组织科研,赋能高质量发展。科研项目数量质量双提升,2项作品成功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资助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学天元基金项目;新增山东省十五五规划前期研究重大课题1项,山东省决策咨询重点研究项目1项,实现我校该类别项目零的突破。

内培外引,人才队伍持续壮大

学校新增“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山东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部级创新团队5个,新引进博士人才50余人。在2024年度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中,我校教师团队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在全省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生物与海洋学院张淑芝教授教师团队被山东省教育厅推荐参加国赛,我校在该项赛事中取得新突破。学校打通人才共享渠道,出台相关人才引培办法,从山东尚科环境等企业,全职引进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担任学校产业教授,通过校企人才双向互通共享带动了企业研发资源,形成校企人才交汇融合的双赢模式。

锚定方向,标志成果竞相涌现

学校狠抓高水平成果产出,科研成果及转化能力不断增强。我校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团队所发明的专利“电梯控制系统及方法”,以专利权转让的方式实现转化,转让价格达到40万元。“发酵废水与污水应急处置及河道整治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成果荣获山东省第三十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殷融教授参与编写著作《具身认知心理学:大脑、身体与心灵的对话》获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成果奖,实现了学校社科类国家级奖项的突破。顶级刊物论文不断涌现,8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王光荣教授的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发表,实现我校学术研究新突破。

强化基础,平台建设稳步提升

学校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科前沿发展方向,建设以承担重大任务为基础的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新增绿色催化新材料与光化学转化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数字经济创新平台、山东省移动应急能源站技术创新中心、山东省数字经济产业创新中心、山东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山东省外事研究与发展智库等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此外,学校新增获批1个山东省专业特色学院、1个首批山东省示范性基层教学组织、4个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通过搭建科创服务平台,开展专业技术服务,更好地促进了校企产学研深度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稳定机制和良好生态,加快了校城、校企协同共进,形成了相互融合、相互赋能的倍增效应。

重视实践,人才培养卓有成效

学校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在本年度的国际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山东省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山东省大学生生物学大赛教学技能竞赛中捷报频传。我校参赛团队在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赛道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赛道中获得省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实现获奖质量与数量的双突破,其中北海国际学院推荐的《古韵非遗 印彩东方—打造非遗研学引领者》项目荣获省赛一等奖。

学校将坚定应用型大学使命担当,坚持把学科建设作为发展根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平台团队为支撑,通过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不断增强学科发展新动能,在更高发展坐标中砥砺前行,在更高质量发展上攀登突破,切实推动各项重点任务精准快速落实,将党代会擘画的宏伟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