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导师优秀指导案例-韩锴
2023年7月,我开始作为硕导身份与山东科技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在这个过程中,我深知研究生培养不仅仅要求传授专业知识,还需要点燃学生的科研思维。在每一回与学生展开热烈的研讨交流,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创新精神和无畏勇气,都让我深感惊喜与赞叹。身为导师,在联合培养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心得,希望给更多教育者和莘莘学子一点启示。
一、探寻学生个人喜好,激发学生科研热情
在研究生培养初期,我尤为重视探寻每个学生内心真正的热爱所在。我会与学生展开一对一的深入沟通,从他们过往的学习实践、参与的科研项目,乃至日常生活中的兴趣爱好着手,挖掘出与科研紧密相连的契合点,这样学生才能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更远。
二、注重沟通与交流,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学生在联合培养期间,我会坚持定期开展组会研讨每周的学习内容以及制定下周的学习计划,针对学习解决学生的学术难题,时刻关注学生研究情况,并对学生科研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在学生遇到学术瓶颈时,排解学生畏难情绪,疏导学生的沮丧心情,让同课题组之间的学生互相激励,积极化解难题,通过乐观向上的组内氛围,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谊越来越深,让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友谊更加坚固。
三、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专业能力
每位研究生在学术背景、兴趣爱好、能力特长上不同的。在不同学术特色背景下,我坚持对学生制定专属的培养计划,在学生日常的学习计划以及平时的相关沟通交流中我发现本次的研究生特别喜欢研究第一性原理方面的知识,因此我们把“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二维材料光电性能的研究”这一课题交给该名研究生负责,着重培养他在材料性能模拟方面的科研能力。
四、关注学生日常状况,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仅仅包括学术研究,还要照顾好学生的日常生活。我平常会关注学生的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学生面临毕业时会帮助学生制定职业规划,介绍相关的就业信息和资源,促进他们顺利就业或继续深造。
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离开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脱离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在联合培养期间,我支持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多去参加相关学术会议,进行相关课题的沟通与交流。该生在联合培养期间发表一篇关于本课题相关的专业性论文,获得一项蓝桥杯省级二等奖,学生在比赛中将专业知识得到巩固以及提升。我深知,实践活动不仅会使得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领悟更加透彻,还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在专业领域的创新思维以及创造能力,为学生进步注入动力。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张珈溪同学
还记得刚来到潍坊学院,面对丰富的学术资源和未知的科研道路,我满心都是期待与迷茫。但在导师的悉心指导和同学们的热情帮助下,我逐渐适应并找到了方向。
在科研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坚持和创新的重要性。为了攻克一个实验难题,我和导师团队成员反复查阅文献、调整实验方案,经过无数次失败,终于迎来了成功的曙光。那一刻,我明白了科研的意义不仅在于取得成果,更在于探索未知的勇气和执着。
作为研究生,我们不仅要专注学术,还要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通过与同行的交流,我拓宽了学术视野,也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未来,我们将继续在学术道路上砥砺前行。我相信,只要我们保持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就一定能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
最后,感谢学校和老师们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科研环境,也感谢同学们的陪伴与支持。让我们一起努力,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