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导师优秀指导案例-潘月月
2025-04-15
10

研究生导师优秀指导案例-潘月月

20248月,我开始作为硕导身份与吉林建筑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研究生的培养不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技能,更需要激发学生科研创新思维,我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每一次与学生的“头脑风暴”中,创新、无畏这些充满活力的特质,都能带给我惊喜与惊叹。在此,我愿分享几点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心得,希望能为更多教育者和学子提供一点启示。

一、激发兴趣,点燃科研火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的研究方向是新能源风力发电方面,通过组织前沿讲座、面谈、实地观摩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科研的魅力,让好奇心成为他们探索未知的驱动力。我相信,只有当学生对研究充满热情,才能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二、因材施教,个性化指导

每位研究生都有其独特的学术背景、兴趣偏好及能力特长。因此,我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经过日常的交流和发现,本次的研究生特别喜欢研究流体力学方面的知识,因此我们把“高精度风力机尾流数值模拟以及多台风力机尾流耦合效应”这一课题交给该名研究生负责,着重培养他在数值模拟方面的科研能力。从对CFD软件的喜欢、简单操作,到现在能够独立完成单机尾流模拟;从对湍流模型的陌生,到现在能够初步分析尾流场的流动特性,每一次的进步都让我感到骄傲和欣慰。我欣慰的是因材施教,精准对接,帮助每位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

三、鼓励创新,勇于挑战

科研的本质在于探索未知,创新是研究生的灵魂。我鼓励学生不要害怕失败,敢于提出新观点,尝试新方法。在探索风力机尾流演化规律中,我们会遇到不同排列方式(如线性排列、交错排列)、复杂流场、大气稳定度等多种工况的情况,如何优化网格划分策略和湍流模型参数等等来提高模拟的精度和可靠性是关键性问题,为此我们经常举办“头脑风暴”会议,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即使是初出茅庐的想法也值得被尊重和探讨。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许多创新灵感得以萌芽,学生的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四、强化沟通,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有效的沟通是研究生培养不可或缺的一环。我坚持定期与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进展、遇到的困难以及个人规划,及时给予指导和支持。每次经过几天几夜编写的CFD程序没跑出结果,学生们都很沮丧,但是大家都会相互沟通安慰,平复完情绪后继续分析问题,直到找出问题,跑出理想的结果。这种积极向上、合作互助的团队氛围,不仅增加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友谊,更帮助我们在科研的路上越走越远。

五、注重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鼓励学生走出机房,参与现场实测和学术会议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风能领域的科研不仅具有科研价值,对风电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也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每年我们都会联合大型风电企业去实际的风电场开展现场试验,在解决关键科学问题的同时,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这几年,我们联合浙江龙源风电公司在浙江台州风电场、联合中广核风电公司在安丘郚山风电场、联合山东万海电力公司在寿光羊口光伏电场等开展了一系列的现场试验,在无人机尾流实测、主动偏航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绩,相关成果被太阳能学报等期刊录用。我相信实践不仅加深了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提高了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创新能力。

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感谢学校和学院长期以来对团队的支持,感谢学生自身的主动探索与不懈努力。让我们携手并进,在科研的征途中,共同书写属于每一个研究生的精彩篇章。